桡动脉的解剖变异,无论是高位桡动脉袢,还是脑室动脉环等,共性问题就是经桡入路变得迂曲/变细,器械不好通过。
第一种方法:导丝塑形,导丝过弯后拉直血管。
这个是远桡穿刺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因为这是掌深弓,存在很大的折弯。对配套穿刺导丝塑形,用套管针轻轻转过去即可。这里我们塑成直弯,因为配套的穿刺导丝竖弧形弯很困难,很难保持,且穿刺导丝一旦塑了弧形弯,很难进入套管针的套管,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塑直弯,不要去塑弧形弯。
第二种方法:泥鳅导丝mini knuckle技术,这是一种外周比较常用的技术。
穿刺导丝如果置入困难,尤其是机器不能转床、透视前臂存在困难,导丝输送有阻力,需要盲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mini knuckle技术,这是一种成袢的技术,导丝在体外塑成一个小弧形袢。这样能够很好应对轻中度迂曲,导丝总往分支血管走的情况,以及DSA床不能旋转,透视前臂存在困难,需要一直盲穿到肱动脉甚至锁骨下的情况。Mini knuckle技术的弊端是导丝可能毁形,如果袢比较大,由于导丝尖端较硬,可能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第三种方法:球囊辅助穿梭技术。
导丝能够通过导管进入困难,我们可以采用球囊辅助穿梭技术,通常我们选择2.0-2.5的球囊(5F/6F通路系统,2.0即可;7F系统,可以放2.5球囊),打到4-6个ATM,低压充盈球囊,固定导丝,球囊带着指引导管一起向前推送。也可以不充盈球囊直接推送,把球囊放在远端仅做锚定作用。这种方法很适合急诊手术,不用再更换通路,也很适合严重痉挛小血管,球囊远端锚定,拉直血管。
子母导管技术通过细小、痉挛的上肢血管的效率不高于BAT技术,因为球囊头端更柔软,但这也是神经介入上肢入路的标配技术。在高性能长鞘使用方面,我建议一般送过肱动脉之后,到上臂的1/3处就可以撤扩张芯,尽量用子导管带长鞘到位。
最后的绝招:换一条通路,不要太执着于经桡。
桡动脉痉挛搏动在台上穿刺困难,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
桡动脉痉挛、疼痛、紧张,就像三个齿轮一样,患者越紧张,桡动脉痉挛越疼痛,穿刺越困难。第一,就是我们要熟练操作,穿刺的次数越多,痉挛概率就越大。第二方面,适量打麻药,一定要保证病人疼痛感不太剧烈,有些病人非常怕痛,可以适量追加麻药,等疼痛不太剧烈时再穿刺。疼痛一定会增加痉挛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患者的紧张度,患者和术者都需要舒缓情绪。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术前已知患者桡动脉搏动弱,利多卡因里面可以适度增加100-200微克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和麻醉操作同步进行。
给大家介绍一个降低桡动脉穿刺难度的好方法,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用于内皮功能检查。用一个血压计袖带绑住肱动脉,压迫1-3分钟以后再松开,然后根据肱动脉血管扩张的程度评价病人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成熟的内皮功能检查手段。在RADIAL研究中,FMD显著增加了桡动脉搏动可触及性。很适合锁骨下动脉闭塞或者头臂干闭塞、桡动脉搏动弱的患者。
桡动脉痉挛严重,长鞘/导管无法推出怎么办?
第一,不暴力拔管,越拔病人越疼,越疼越难拔。
第二,追加皮下麻醉,使用鸡尾酒疗法等。
第三,镇痛+镇静,我们喜欢用的方法是用氢吗啡酮+瑞玛唑仑,臂丛麻醉大招慎用,有血肿风险。
第四,牵拉导管如果感觉困难,一定要保留导丝,一旦鞘管出现了断裂等情况可以及时弥补。齿轮牵拉是指鞘管和导管在牵拉作用下会像皮筋一样变长,这种情况下拉一下要听一下。一方面,尽量保证器械不因过度的牵拉力发生断裂/打折;另一方面,牵拉时间过长后,病人疼痛,要配合让病人不停咳嗽,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概率,避免血压低。
最后,我们的大招:FMD+鞘管给药。袖带打起来后,如果是鞘拔不出来,此时沿着鞘管给利多卡因、硝酸甘油,药物作用于局部。当再次松开袖带的时候,会发现翘已经变得松弛,如如此循环,可以反复两三次,多数的翘管都不需要借助外科去拔。
桡动脉入路有时会发现患者疼痛,导管难以通过,此时切忌反复造影。出血造成的损害有限,但造影剂造成的二重损害会大于出血损伤本身。急诊手术中,如果指引导丝能够通过,就不要反复造影,用BAT技术继续完成手术,不需要理会出血。鞘管/导管在血管内,本身就从内部封闭了血管。
血压计袖带加压5-10分钟,松气一分钟,反复操作三次,基本不会继续出血。单纯的进行暴力包扎是不值得提倡的。比如手术做完,患者手部肿胀,我们应先用血压计袖带加压,不适合使用绷带捆绑等暴力包扎手段,可能会增加皮肤水疱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还有一些可能有益的操作,比如:包扎后用冰片芒硝湿敷、中医药外用酊剂消肿、梅花针排血、抬高患肢、远红外理疗等,都可以去尝试。
迷走神经反射也非常常见。从预防角度来说,切忌用脉搏替代心率监测,尤其是做急诊取栓的时候。迷走反射不仅来自于桡动脉,有时候经股动脉导管对颈动脉刺激过大时,也会出现心跳过慢。甚至我们在做前循环取栓时,也有病人在台上突发迷走反射,出冷汗、恶心、心悸、打哈欠都是要警惕的症状。不是所有迷走反射都是先出现心跳变慢,低血压是有时会更早出现。此外,需要鉴别失血性休克、对比剂过敏、主动脉夹层。紧急处理时,阿托品是首选,0.5-1.5毫克静推配合咳嗽、快速补液。
远桡在神经内科开展时间不长,国外术者在这方面实践更多,他们比较偏好使用高性能长鞘。
导管鞘整体存在优势,但由于不是专门为经桡设计,头尾两端实际外径会小一点,和桡鞘锥形平滑过渡存在差异,因此上长鞘存在穿刺部位渗血状况。
一些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安全快速地穿刺血管,包括血管精确显影装置,这是日本一家公司做的精准血管定位穿刺辅助装置,术者可以在操作中看到血管的搏动深浅。此外有海外公司在开发智能AI技术,病人在急诊做完脑血管CTA以后,自动推荐入路选择,以及器械尺寸。这些都是未来技术潜在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