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50分和100分/张皓宸一直认为,每个人最爱的,其实都是自己。所以,爱上一件衣服、一杯饮料、一个人,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很多人容易被外界牵动情绪,会在听到某首歌,看到电影里的某个情节时瞬间崩溃。爱里的不甘心和生活中的自卑会偷偷在心里抓挠,它们在提醒自己,所谓“我很好”不过是佯装的借口,而时间更是对记忆最浪漫的虚掷。跟杨杨决定一起出这本书,是在我们数次合作正能量插画之后。他这个人对一切事物都有种云淡风轻的安然,以至于通过这些插画合作,受他影响,让我慢慢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轻松感知快乐。他喜欢手机摄影,我喜欢写故事;他有好的创意,我有半吊子的画画水平,像是两个50分还需进步的人,那何不一起来完成一张100分的试卷呢?!摄影部分,杨杨全部用手机完成,记录从内地城市到香港、泰国、荷兰、英国,从身边的吃喝拉撒到外界的喜怒哀乐。没有单反的专业和距离感,像是亲密朋友的日记,随意翻开一张,都仿佛自己也去过那个地方,做过同样的事。书中的21个故事,均是我从故乡成都到北京工作这辗转二十多年遇见的人与事。每一个主人公都真实存在,他们的故事或精彩或无趣,但都是时下社会和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典型。关于爱情的悲喜,友情的执着,梦想的坚持。当然,我们还收录了部分已发布和未公开的创意插画,希望能延续我们想传递的乐观和坚持。也终于可以把作品集结成册,来弥补每次在微博上看到我们的画被盗走时的遗憾了。很多人问我俩为什么总能充满正能量,而自己却常常觉得活得憋屈。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善于欺骗自己的高手。明明在生活中经历过无数让自己感到愉悦的大小事,但却习惯性地把负面情绪记挂在心。确实,体悟幸福其实比承受痛苦更需要勇气。如果想哭,就把自己当作是一朵会下雨的云;如果觉得现在非常痛苦,就相信接下来遇见的每件事都是好事;如果不想在情感世界里失望,就把对方当作你的所有,把自己当作对方的一部分;如果不知道能成为怎样的自己,那现在就先做你能做的事。我们都把焦躁的情绪放一放,先往幸福的方向去吧。
后记 这是最好的时光/杨杨感谢你终于把这本书翻到了最后一篇,不管它占据了你大半个月的时间,或者只是几个睡不着的晚上和蹲马桶的早晨,都要谢谢你看完我和张皓宸的这本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我来写这篇“后记”,按成语“抛砖引玉”的逻辑来讲,通常“砖”不是应该抛在最开头的吗?好吧,反正都被搁在这儿了,我会尽我所能让它变成一块儿好看的砖。说到好看,皓宸绝对是这本书的好看担当。他画的插画、他写的字,他故事里的那些先生、小姐都很好看。当然还有他本人也是够好看的,即便在他发福的中学阶段,体重到达150斤的巅峰状态时,也起码是个可爱的胖子。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他中学时的旧照片,一边赶紧掏出手机翻拍存档,一边也深深地好奇,那些年他是怎么一路胖过来的。确实,皓宸的青春史就像一部台湾的偶像剧,在那部叫“谁的青春不发胖”的成长剧本里,他经常被嫌弃、偶尔被欺负、然后一直被孤立。好在皓宸发扬了胖人天生乐观、豁达的心态,把那些被孤立的时间用来跟自己相处,学画、写字,始终相信不管别人怎么不待见你,你唯有先爱自己才能变得最好。通常两个人能成为朋友,要么是因为彼此互补,要么就是因为两人有太多相似之处,而我和皓宸在这件事上属于后者。基本上我也是个生性乐观、适应能力超强、很愿意自己跟自己玩儿的人。从杭州到北京的时候,银行卡里存款还不到4千块,打拼了2年突然遇上节目停播,设想中的未来变得不知去向,凭空多出了许多的时间,就每天去健身房、宅家里看书。直到后来跟MTV台签约,再回头去看那段跟自己独处的时间,那些无意的“打发”都成了有意的“努力”。去年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欧洲音乐大奖,在那个空气湿软、时晴时雨的城市,好像每个人都比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四天三夜的行程中,有位叫诺兰的司机全程为我和我的同事们当向导,年近六旬的他即便做着别人眼中很重复无趣的接送客人的工作,却每天西装笔挺,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当地的美景,忙的时候可能一天只睡6个小时,却一路吹着口哨、哼着当地不知名的小调,精力充沛得好像一个50多岁的justin bieber。有次闲暇时,我向诺兰讨教如何保持愉快的工作心情时,他说:“当你每天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工作,如果这段时间里都不快乐的话,那你的这一天也就是不快乐的。”其实,真正善待自己的方法不是偷懒、不是耍小聪明,而是热爱你正在做的事,享受时间里的每一刻。我一直都相信,人在最低潮时所做的事往往会给他带来最大的转机。有一部电影叫《伊丽莎白镇》,我看了6遍,奥兰多饰演的男主角在经历了公司破产、女友背叛、父亲去世的三重打击下,打算回老家处理完父亲安葬的手续后自杀。但就在这趟回老家的航班上,他邂逅了为这困顿生活带来一丝喘息的空姐,她帮助他在这意外的旅途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就好像皓宸被孤立的青春期还有我那短暂的失业,每个人的生活里总免不了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低潮期。所谓的困难和考验,他的轻重大小其实不在困难本身,而在于你如何接纳和应对它。那丝低潮中的喘息,可能是面对孤立时的坚持、可能是迷茫里的独处、也可能是面对工作时嘴角自在的一声口哨。在给这本书起名字的最开始,我们本打算用“愿你成为最好的自己”,设若这本书是你找回自己的航班的话,我们希望你也能在合上书本时,在旅程的最后找到生活的动力,成为最好的自己。但后来我们发现,“最好的自己”并不是将来时,也不是一个祝愿,它是你本该对自己的认知,是你善待自我的每一刻的感受,是你内心充满爱与喜悦的完成时。你是谁,在这点上,你比我们更清楚。这是最好的时光,你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