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向朝廷提出前往天竺申请。可是唐朝奉道教为国教,相对来说就没那么重视佛教。而且当时对唐人的出国审批甚严,因此玄奘的申请被朝廷驳回了,但玄奘并没有因此放弃。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长安及周边地区发生饥荒。为了缓解粮食压力,朝廷允许百姓出城自谋生路。玄奘借这个机会偷偷出城,开始了一段长达数万里的西行取经之路。
玄奘西行并不像《西游记》中的唐僧那样沿途遇到各种妖魔鬼怪,但他的行程也不轻松。西行路上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迷失方向的危险,甚至连食物都经常难以为继,不过这些困难都没能阻挡住玄奘西行的脚步。在经过长达四年的艰苦跋涉后,玄奘终于在贞观五年(公元627年)抵达那烂陀寺,并拜当地高僧戒贤为师。在此后十余年时间里,玄奘先是修习梵文和各种佛教典籍,后又在天竺各地参学游历。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玄奘在天竺戒日王举办的曲女城无遮大会上与来自天竺各地的高僧展开辩论,并最终成功驳倒了所有对手。自此,来自东土大唐的玄奘成为天竺佛教界最负盛名的法师。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带着657部极具价值的佛学典籍踏上回国之旅。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抵达长安。当年玄奘是孤身偷渡出国,而这一次回国却得到了异常隆重的接待。长安城内从贵族高官到平民百姓都满怀敬意地去迎接这位得道高僧的回归。
唐太宗李世民也对玄奘大加赞赏,给予他各种礼遇,并请他将西行见闻都记录下来。一年后,玄奘在他的弟子辩机协助下完成了不朽之著——《大唐西域记》。该书记录了玄奘西行途中经历国家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气候物产等资料,是后世研究当时中亚和印度历史的宝贵资料。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被任命为该寺的首任住持。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玄奘专心致志地翻译那些他从天竺带回的佛经。直至去世前,玄奘和他的弟子们一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计1300万言。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一代高僧玄奘大师圆寂,享年六十九岁。
后世有不少人称玄奘为唐三藏。其实“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经藏、律藏、论藏。称玄奘为唐三藏意指他精通各种佛教典籍,表达了人们对玄奘的尊崇和敬意。
参考文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